據立木信息咨詢發布的《中國納米銀線行業研究與投資戰略報告(2022版)》顯示:目前納米銀材料被東亞合成、陶氏、杜邦等日美韓企業占據。國內企業在抗菌領域納米銀產品上基本實現了國產化,部分產品具有一定的實力和水平,但與國際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。
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透明導電膜生產國,國內導電膜企業已開始大量使用國內銀納米線。而在催化、生物醫藥、光學等方面,國內銀納米線仍依賴從日本、韓國及美國進口。
據不完全統計,國內涉及納米銀材料應用開發的企業有不下500家,真正能夠自身制備納米銀能力的企業不超過30家。
由于納米銀制備成本的昂貴,在民用的日常應用的推廣普及方面一直沒有很大突破,特別是在替代有機抗菌劑方面。近幾年,日本、韓國、美國等采用了化學制備方式,使其成本大為降低,開始逐漸推廣到民用的日用化學品,如納米銀洗發露、納米銀牙膏、納米銀香皂等等。我國對納米銀的注意始于90年代后,部分企業家注意到了納米銀的潛力,投入資金進行自主研發,但總體來看,我國納米銀行業較國外存在較大差距。
當前來看,我國納米銀行業還處于行業的成長期,納米銀優異的性能遠未充分發揮,行業正處于爆發前夜。如華為和三星折疊屏手機,就必須使用納米銀,這也是納米銀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。
在
線
客
服